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、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化新優勢的產業。9月28日,工信部印發《紡織工業發展規劃(2016~2020年)》(下文簡稱《規劃》)。規劃從提升產業創新能力、大力實施“三品”戰略、推進紡織智能制造、加快發展進程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、提升企業綜合實力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。《規劃》作為“十三五”時期指導紡織工業發展的專項規劃,將促進紡織工業轉型升級,創造競爭新優勢。
紡織“智造”新政出爐 紡織業強化“三品”戰略
近年來,受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、結算貨幣匯率貶值等因素影響,我國紡織品出口有所減少;另一方面,國內中的消費需求仍不能很好地被滿足,我國紡織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。
不過,盡管紡織服裝行業的整體形勢不佳,紡織服裝行業出口數據也在下降,從產業鏈上下游看,紡織纖維的需求卻持續維持增長態勢。聯合國數據顯示,到2050年,人均纖維將從目前的12.7公斤上升到27公斤。現在中國已經占到紡紗纖維的一半,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,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一個主流,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,目前人均纖維消費量才2898美元,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176美元。
“紡織業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,表現在一系列科技創新、結構調整、質量品牌和發展指標上。”工信部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紡織業人均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%左右,16項成果獲得科學技術獎。根據《規劃》,到“十三五”末,紡織行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15%,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8%;大中型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%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紡織行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15%,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8%。高性能纖維、生物基纖維整體達到水平。紡織工業增長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。
《規劃》中著重提出,要推動紡織行業模式創新。推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在紡織行業融合應用,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,推動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,形成防止經濟發展新動力。要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為,調整優化制造流程,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。
《規劃》主要聚焦在五大領域,包括增強化纖行業創新開發能力、拓展產業用紡織品應用、提升纖維開發利用水平、推動服裝家紡行業模式創新、提高紡織機械制造質量。規劃提出,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在環境保護與生態、醫療健康養老、應急公共、建筑交通、航空航天、新材料等領域應用。利用工業強基工程等專項實施,加強化纖基礎技術工藝研究,優化生產工藝流程,加強與下游產業協同開發,推進高性能纖維、生物基纖維高品質、低成本產業化生產及批量化應用。
此外,《規劃》還提出,兩化融合能力增強,成套智能紡織技術裝備實現產業化應用,智能制造成為推動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。“十三五”末,紡織服裝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,標準轉化率提高10個百分點;紡織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,品牌人才隊伍逐步壯大,品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,品牌運營能力明顯增強,形成一批市場認可度高、美譽度好的知名品牌。
工信部規劃司相關負責人分析說,內需擴大和消費升級將是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動力,城鄉居民收入增長、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二孩政策實施等發展紅利和改革紅利疊加,將推動升級型紡織品消費增長。要進一步鞏固提高我國紡織工業在生產制造和貿易中的優勢和地位,形成創新驅動發展、質量效益提升、品牌效應明顯、合作加強的紡織工業發展新格局,初步建成紡織強國。